科艺外网(2021年新建)
媒体科艺
媒体科艺
当前位置
官网首页 >> 媒体科艺 >> 正文
百观新闻报道|科技艺术双向融合!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AI通识课培育数字时代复合型人才
时间:2025-10-24 作者:信息技术中心 点击:[]

原文链接:https://shangyu.tidenews.com.cn/webDetails/news?id=17599080&tenantId=44&uid=60b0944ab77d2e111d9fd96c

当人工智能与纺织设计相遇,当大语言模型融入艺术创作,会碰撞出怎样的育人火花?今年6月,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申报的《人工智能跨学科思维训练》课程,成功立项2025年省级一流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这门以“科技+艺术”为特色的课程,打破学科壁垒,让不同专业学生玩转AI技术,成为学院推进智能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生动实践。

10月21日上午八点半,在学院机房内,一堂别开生面的AI海报制作课程正在进行着,该院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虚拟教研室蓝庆青老师围绕AI提示词的构建方法、关键词库、两大主流海报生成路径、画布编辑技巧等开展详细讲解,每一个知识点都搭配着实时操作演示与案例对比,让学生既能听懂理论,又能直观掌握实战要点。

“我真切感受到了专业和技能的双向赋能。”纺织服装学院学生罗紫荷对此深有感触。作为艺术类专业学生,课程中的“图生图”“文生图”功能让她在创作时灵感迸发,“以前设计面料纹理,要反复手绘调整色彩和细节,现在用AI工具,输入‘水墨风格、江南水乡元素、浅青色为主色调’的提示词,很快就能生成多版方案,在色彩搭配、纹理质感上有了更多新灵感。”

“不同专业的AI学习需求差异很大,课程必须精准对接。”蓝庆青解释,课程会根据专业特色设计后续教学内容,“比如服装专业学生,后期会重点学习AI辅助服装草图设计、虚拟试衣效果生成;建筑专业学生聚焦AI建筑模型构建;计算机专业则侧重大型程序设计中的AI技术应用,让AI真正服务于专业学习。”

作为学院2025级新生的必修课,《人工智能跨学科思维训练》打破传统通识课“千人一课”的局限,创新采用“1+X”通专融合设计。前16学时为通识基础模块,涵盖从人工智能发展历程、大语言模型应用原理,到AI伦理安全与治理规范等内容,为所有学生打下扎实理论基础;后16学时则分设“AI+创意设计”“AI+数字科技”“AI+智能建筑”等9个跨学科模块,学生可根据专业方向自主选择,实现从“普适AI知识”到”专业深度应用”的无缝衔接。

“课程以‘夯实基础、突出个性’为核心,就是要让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学好、用好AI。”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鲍小忠表示。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课程重点聚焦数字交互与智能设计领域,定向培养匹配其专业方向的AI应用能力;面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侧重讲解AI在市场分析、供应链优化中的实践;而纺织专业学生则能学到AI面料趋势预测、智能生产流程优化等内容。“最终目的是切实驱动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双跃升。”

从课堂上的AI海报制作、虚拟试衣设计,到校外与阿里云、钉钉等企业合作开展的产业项目实践;从基础的提示词撰写训练,到高阶的AI跨学科创新项目答辩——《人工智能跨学科思维训练》的教学实践立体而深入。它不仅为高校AI通识教育提供了“艺科融合”的鲜活样本,更为广大学子开辟了在技术与创意交融中实现自我超越的新航道。

展望未来,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将继续深耕“科技+艺术”的融合之路,通过拓展“AI+X”跨学科模块至12个、编撰出版“应用型本科人工智能+”系列特色教材、建设申报省级“人工智能+”教学平台等关键举措,为培养兼具技术思维与艺术创想的数字时代高素质人才注入不竭动能。

招生电话

0575-82001777

院长书记信箱

ky@zstu.edu.cn

Copyright(c)2021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

学院地址:

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康阳大道58号

邮编

312369

传真

0575-82978000

—厚德致远·博学敦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