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艺外网(2021年新建)
媒体科艺
媒体科艺
当前位置
官网首页 >> 媒体科艺 >> 正文
浙江在线、浙江党建网报道|探访“布”一样的浙东运河
时间:2025-07-02 作者:纺织服装学院 点击:[]

浙江在线链接:https://zjnews.zjol.com.cn/gdxw2021/202507/t20250704_31093330.shtml

浙江党建网链接:https://www.zjdj.com.cn/xbhsj/202507/t20250702_31089166.shtml

夏日里,浙东运河像一条蜿蜒的银链,串起了越州大地的千年兴衰。这条始于春秋、贯通江海的人工水道,不仅滋养了两岸的稻菽桑麻,更催生出一片锦绣天地,见证着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永恒诗篇。

2014年,浙东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河段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浙东运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已超越单纯的交通功能,其核心价值在于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创新。通过保护运河遗产、激活工业遗存、推动绿色转型,浙东运河正从 “运输通道” 升级为 “文化经济带”,为浙江纺织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历史智慧与生态启示。

绍兴作为“纺织之都”,自宋代“越布”名扬天下至近代“日出华舍万丈绸”,纺织业始终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动能。作为运河遗产的活态样本,浙东水系的水利管理、航运网络与沿岸棉桑种植构成纺织业的生态基底,运河廊道在促进技术传播、原料流通与市场拓展中,形成了独特的产业文化景观。

从以前的沿河布市到现在的柯桥轻纺城。浙东运河对绍兴意义重大。运河沿线留存的古纤道、水闸、码头等设施,见证了纺织业与水运的共生关系。运河滋养了越罗、瓯绸、杭纺等非遗技艺。杭州都锦生丝织厂的“西湖十景” 织锦、绍兴的蓝印花布印染工艺,通过运河沿线的工坊、博物馆得以传承。2023 年,绍兴非遗传承人在运河畔开设 “蓝印工坊”,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产品出口至 20 多个国家。绍兴柯桥区依托运河文化打造 “世界布商大会”,通过线上平台实现全球纺织订单实时对接。绍兴的 “布商精神” 在世界布商大会中升华,推动纺织业从 “制造” 向 “智造” 转型。浙东运河串联起杭州(丝绸)、绍兴(化纤)、宁波(服装)三大纺织产业集群,连接宁波港,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为探访浙东运河对沿线纺织业的驱动作用,教育学生传承非遗文化,促进教学相长,6月中旬,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组织浙东运河“探纺经”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围绕“水运网络—产业技术—文化传播”主线,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浙东运河博物馆不仅是历史文物的静态展示空间,更是运河文化的动态传承载体。6月17日,实践团队成员来到浙东运河博物馆参观学习,了解运河的水运网络及相关联知识,并到浙东运河沿线实地考察。

6月19日,实践团队成员来到位于余姚小曹娥镇的余姚土布馆。余姚土布史称“越布”,也有称“小江布、细布”。本地民众俗称其谓“余姚老布”“余姚粗布”。余姚土布用纯棉织制而成,工艺复杂,质地优良,舒适度好,深受民众喜爱,是我国纺织工艺品中带有浓郁泥土芬芳的一种民间纺织奇葩,是浙东地域纺织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物。清朝时期,姚北乡村曾呈现“家家纺纱织布,村村机杼相闻”的景象,声誉鹤起。

明清时期余姚土布一度畅销省内外各地。但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各种机织布料的诞生,余姚土布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实践团队的同学们在余姚土布馆,在老师的带领下体验传统土布的制作技艺。

6月29日,实践团队成员先后赴上虞区文化馆、崧厦镇阳光书房开展“‘布’一样的运河” 非遗传承活动,携手探寻浙东运河,关注非遗越布的传承与发展。

实践团队成员为在文化馆的小朋友们介绍浙东运河与越布,深入剖析了浙东运河在经济与文化领域对越布等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所起到的有力推动作用,并展示团队成员利用土布制作的一些家纺服饰产品,引导小朋友们通过使用越布文创作品了解越布非遗文化。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实践团队带队老师刘晨说:“这次实践是一次‘行走的课堂’。同学们沿着千年运河触摸纺织文明脉络,亲身体验从棉桑种植到非遗技艺的完整产业链。运河不仅是历史的载体,更是产教融合的鲜活教材。希望青年一代在‘布’一样的文化长廊中,感悟工匠精神,为纺织业的绿色化、数字化升级注入青春智慧。”

该团队项目负责人陈雨露说“在余姚土布馆摇动纺车时,我仿佛穿越到‘村村机杼相闻’的明清盛景。一梭一线的厚重感,是教科书无法传递的。更震撼的是看到越布通过跨境电商走向世界——原来非遗‘活’起来的关键,在于用设计唤醒传统,用运河连接全球。作为未来的纺织人,我渴望成为这条文化链上的新纽带!”

此次实践活动聚焦浙东运河对非遗越布的文化传承与经济助力,通过创新融合理念,激发非遗文化新活力,引导青少年了解运河、爱上越布,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进一步强化运河文化IP 与纺织品牌的融合,探索 “数字孪生运河” 等新技术应用,让千年运河持续赋能纺织业的全球竞争力。

招生电话

0575-82001777

院长书记信箱

ky@zstu.edu.cn

Copyright(c)2021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

学院地址:

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康阳大道58号

邮编

312369

传真

0575-82978000

—厚德致远·博学敦行 —